我们内心的恐惧

浏览量:255

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25-08-25 17:30:07 字号:

我们内心的恐惧


本文摘自《受伤的人》王学富·著


这位求助者在一家工厂上班,不久前被提升为班长,负责一个大型锅炉的运行与检修。但他总是担心锅炉会发生爆炸,因此不断查看机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隐患,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当事人说:“最近我把班长辞掉了,觉得好多了,踏实多了。”

考察心理痛苦的根源,有人说是因事而起,有人说是因人对事情的看法而起。在直面的考察里,还有一个更深的根源,就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各样的威胁,给他造成恐惧,这种恐惧被压抑到内心,在那里形成一个意识不到的恐惧源。当这个恐惧源达到一定的存量,就会上升到生活的层面,在那里寻找任何一个 “事件” 或 “环境” 作为燃点,再利用 “思想” 对之进行灾难化的加工,制造出各样痛苦或焦虑。


症状往往是一个人对痛苦或焦虑的应付行为,它的本质是逃避。有合理的逃避,也有症状的逃避。合理的逃避是逃避威胁,奔向安全;症状的逃避则反映一个人受到过度不安全感的驱动,不知道害怕什么,也不知道在逃避什么,其行为表面上看是在逃往安全之所,其实是在奔向危险之地。


在本文开篇提到的当事人,虽然以为辞掉了班长就解决了问题,但其实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在他应付行为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恐惧源。如果当事人对此没有觉察,也未作处理,他的症状恐惧就会不断花样翻新,他也只能是一路奔逃,逃离一个锅炉房,又会遭遇一个机器间。


考察当事人的成长经历,我看到那里有许多恐惧的经验,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注入他的内心,在那里形成了一个不安全感的源流



当事人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而少言寡语的家庭,他是家中幼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保护过度,因而自幼胆小怕事,对家人有严重依赖。当事人讲到他幼年的某个深夜,他听到有贼进家偷东西的声音,吓得缩进被窝瑟瑟发抖。自此听到人说 “贼” 字,都会惶惶不安。初中毕业,他读了中专,母亲在他就读的学校附近搭棚而居,拾荒为生。每次他从学校到母亲的窝棚,都担心被同学看见,面对拾荒供他读书的妈妈,他既感到羞辱,又觉得内疚。中专毕业之后,他受同学诱骗到广州加入传销,又在那里经受了 “被关进监狱一样” 的恐惧。从广州逃回来,又遭遇了一次恋爱的挫折。在另一家工厂,他还经历了一次 “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的屈辱……


随着当事人的讲述,我看到这些原生的恐惧经验几乎原封不动地堆放在他的记忆里,他内心里的恐惧源存量丰盈,随时都会借助现实中的某件事情、某个情境,把他带入虚幻的症状恐惧之中。锅炉房不过是从那里衍生出来的恐惧情境之一。当事人辞掉班长,不再负责锅炉房,也只能应付一时。只要存在内心的恐惧源,他就在无意识中在劫难逃。在衍生恐惧与原型恐惧之间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的关联,但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迹象依稀可辨。例如,从当事人对陌生环境的过度恐惧,可以追溯到那个害怕走出家门的少年。他在锅炉房里不断检查机器,要排除任何隐患,这种行为与那天晚上贼进家门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当事人时时担心发生不测,让我看到几年前他走向妈妈的窝棚时内心的惶惶不安。当事人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他的内心里还保留着童年世界的原初恐惧,而这些恐惧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依然是孩子般的恐惧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直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内心的恐惧源会采用怎样的运作机制,制造出各样的症状行为。


安全保障机制

当事人的基本焦虑是担心锅炉发生爆炸,产生万劫不复的可怕后果,对此,他采用的应付行为是不断检查机器,以保证它不出任何差错。这是安全保障机制在起作用,它的目标是要求生活环境具有绝对的安全保障。


每个人都有安全需求,但安全需求有现实与虚幻之分。在当事人那里,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过多的恐惧,这些恐惧又未经处理,也没有得到其他经验的中和,都被压抑到内部,累积成一个巨大的恐惧源,在这个恐惧源里,产生了虚幻的、极度的安全需求,要求以非理性的、盲目的、贪得无厌的、不顾一切的方式得到满足,但不管当事人怎样努力,都不能让自己获得安全保障。他不断检查机器,依然惶恐不安,依然担心出现疏漏,会引发爆炸,把整个工厂夷为平地。

完美苛求机制

完美机制的驱动力也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它的运作方式表现为当事人强求自己完美,或相信凡事都只有一个原因,也只有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法。当事人前来寻求咨询,把自己不断检查机器解释为 “自信不足”,他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自己 “完全自信”。一些年来,当事人阅读伟人传记,抄录成功名言,想让自己变得百分之百自信。在这种努力的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不自信,他就觉得自己一塌糊涂。这样,他本来是在追求自信,却不断自贬,反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苛求完美的人不真实,真实的人不苛求完美,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有百分之百的自信。当事人强求自己 “像神一样”,拒不接受自身的有限,反而生活在恐惧的症状里。


比较机制

人的生活是相对的,不可能没有比较。但是,当一个人受到内在恐惧源的驱使,而对之又无所觉察,他会陷入比较的状态,甚至没有比较,简直就不能存在。事实上,建立在比较上的生活,不是自主的生活。比较本身就是一种依赖,是凭借条件而生活。一个人用各样的条件比来比去,最后会越来越丧失自信,越来越失掉自主。他会因为获得某个条件而享受快意,但立刻又会因为失掉某个条件而被抛入失意中。过度生活在比较里的人,会越来越不安全、越来越依赖、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失掉自我。出于内心里极度的不安全感,当事人过度使用比较机制,这给他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在咨询中,他有这样的反省:从小到大,我的欲求太强,总喜欢跟人比较,凡事争强好胜,因为家里太穷,比不过人家,就担心被人看不起,因为自己太弱,就强求自己要拥有一切,要让每一个人都羡慕我,结果觉得别人什么都好,自己什么都不好。

人生观机制

在各样的焦虑背后,总会有一个人生观问题,虽然它时隐时现。同样是受到内在的非理性恐惧的激发,当事人向生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什么事情都好,就像水一样清,一点烦恼都没有。” 这便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痛苦的一个根源。当事人带着这样的人生观,会把生活中合理的艰难和痛苦,都当成是 “不正常的”“不应该存在的”。因此,他感到失望:“我在生活中看不到一个幸福的人。” 他无法接受:“为什么生活中要有痛苦呢?”


然而,有另一种真实的、成熟的人生观,它的根本点在于,艰难与痛苦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没有艰难和痛苦的生活,反而不是完全的生活。抱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对生活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够去经历艰难与痛苦,并且利用它们创造幸福与价值。而坚持认为生活必须是快乐的人,对生活没有做好准备,只能生活在自己设想的幸福条件和安全程序里,生活中的任何变故和艰苦,都会粉碎他们内心里幸福的泡影。他们试图躲避生活中的困难,免除任何的痛苦,结果反而让自己陷入症状的痛苦,既痛苦而又没有意义。


智商至上机制

人类其实是解释的动物,凡事都要给自己一个解释。当事人感到恐惧,过得痛苦,他会向生活不断发问:“为什么?” 但细考考察发现,他问 “为什么” 并不是在寻求一个解释,而是在表达一种情绪 —— 事与愿违时的一种不情愿、不接受的态度。心理困扰时会产生许多 “为什么”,困扰至极时会产生 “天问”,但这些提问表达的是一种情绪上的抗议,它们根源于当事人内心的非理性恐惧,理性的答案往往不能帮助他们解除困惑。


事实上,当事人在寻求安全保障,他拼命追求知识和技术,要求知道一切。但因为他在情绪上还是一个受宠爱、被保护的孩童,不管他有多少知识和技术的装备,当困难发生的时候,他依然惊慌失措。当事人的师傅对他有一个观察:“你呀,不出事的时候,技术一大堆,出事的时候就成了无头苍蝇。” 这对我们的教育、文化都是一个提醒,如果我们对内部的恐惧源无所觉察,很容易受到它的操纵,发展出智商至上机制,以为拥有知识就拥有一切,有了学历就有了一切,结果会造成生命成长的偏差。如果我们的情绪能力没有发展起来,智力反而会给我们造成更深的困扰,甚至导致各样的神经症。

“别人怎么说”机制

在咨询过程中,涉及当事人辞掉班长一事,我问:“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决定,现在你怎么看它?” 他说:“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有得必有失。” 我问:“你能接受生活中有得有失吗?” 他说:“我跟主任说了,他说,上下关系难处,不当也罢。” 我问:“你自己怎么想?” 他说:“我老乡对我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 “别人怎么说” 和 “自己怎么想” 的情况,当咨询师让当事人谈 “自己怎么想” 的时候,他们表达的总是 “别人怎么说”。他们的困难在于,“自己怎么想” 太过弱小,被过于强大的 “别人怎么说” 压在下面,发不出声来,久而久之,就发展出一种 “别人怎么说” 机制。这种机制产生的是应付或躲避行为,背后的驱动依然是过度的不安全感。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帮助当事人处理 “别人怎么说” 和 “自己怎么想” 的关系,让当事人意识到,“别人怎么说” 和 “自己怎么看” 不能互相取代。如果一个人只有 “自己怎么想”,听不见 “别人怎么说”,他会越来越缺乏资源,变得封闭而固执,甚至会发展出偏执的人格障碍。如果一个人只有 “别人怎么说”,毫不在意 “自己怎么想”,他会变成一个依赖于他人而活的人,以致发展出心理障碍来。二者的合理关系应是:以 “自己怎么想” 为主导,以 “别人怎么说” 为参考。一个建立了 “自己怎么想” 的个体是自主的,他能够做出判断,能够决定自己的生活,又能合理对待 “别人怎么说”。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恐惧,这种恐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对这个内在的恐惧源有所意识,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运作机制,并且有意识地采用理性的、整合的、学习的、成长的方式对之做出回应,我们就在直面,而非逃避,我们就会在情绪、思想、行为上远离它的控制,就会从深处长大。


课程推荐



杭州特邀工作坊丨“潜意识・文化・鬼”


读英文原著,品中文解读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


咨询预约电话:025-84706081

免费热线电话:025-82220696

联系方式:189 1448 7447(微同)



网址:www.chinancc.net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广志路24号E座837-840室




下一篇:沒有了 上一篇:《文化觉醒者》——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