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心洁博士】 认知行为疗法课程
浏览量:737
作者:直面心理
发布时间:2025-07-01 10:45:06
字号:
大
中
小
直面暑期课程
陈心洁博士授课 认知行为疗法(CBT)
对新手而言,CBT的架构尤为有用。它目标明确,分短期和长期目标,而且特别强调目标的可执行性,这种清晰的目标导向能带来安全感。面对实用主义且治疗费用较高的来访者,明确疗效目标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力。
例如,有些来访者只能负担少量咨询,但实际需求却远超预算。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CBT的思维方式设定短期且可实现的目标,让他们在有限的资源内获得实质性的改善,这就是CBT的灵活性。
相比之下,像存在主义、体验式疗法、精神分析这些取向,都更适合长期工作,需要来访者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才能逐步显现深层的变化。
所以CBT尤其适合青少年或缺乏生活经验者,因为探讨人生价值对他们来说过于深奥。比如行为治疗中的行为技巧训练,就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社交自信和训练沟通技巧,快速改善社交焦虑等问题。
这正是CBT的优势——它务实、结构清晰、操作性强,适合初学者,也适合资源有限的来访者。
作为新手,我建议可以先看一些书,尤其是贝克的传记,先了解他这个人,再去看他的教程。《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与超越》《认知疗法:进阶与挑战》这两本教材,是CBT的核心内容,我的教学也参考了这两本书。
CBT本身是一个框架,它吸收各个流派的技巧,是一个海纳百川的体系。
它的核心理念是:情绪可以改变,认知可以改变,人的想法和行为都可以改变。其基本逻辑是:认知带动情绪,情绪影响行为,这是背后的连锁反应和基本假设。它强调我们可以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调整,三者都可以作为介入目标。
所以对新手来说,最好的练习方式是从自己开始练习觉察。比如你今天心情不好,试着去觉察背后的想法:刚才在想什么?是什么念头影响了我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情境”,却忽略了“想法”。所以,在每一个让你不愉快的情境中,试着慢下来觉察:这个情境引发了我什么想法?这个想法一定正确吗?有没有别的解释?事情的真相真的就是我以为的那样吗?
这就是自我调整的过程。很多人以为自己在调整情绪,其实是在调整认知,只是我们做得很快,习惯了。当你开始留意这个过程,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
你也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像“事实”的东西,其实是想法。比如有人说:“我高考没考到600分,进不了清华北大,我的人生就完了。”这真的是事实,还是一种想法?你会发现,同样是600分,有人高兴得跳起来,有人却想跳楼。差异在于背后的认知和假设不同。
CBT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想法中找出稳定的思维模式:是不是每次遇到类似情境,都会出现这样的负面解释?我们也许无法改变现实,比如分数、过去、家庭背景,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它们的想法。
在课堂上我会有更多演练,CBT有很多表格和工具去剖析这些过程。对很多新手来说,这些表格非常实用。虽然它们看起来简单,但要用好其实不容易,因为它们要求你有清晰的逻辑。
我觉得上课就像炒一道菜,每个人能消化多少不一样,我不敢保证每个人都掌握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三天里大家都积极参与,至少可以掌握CBT的基本架构。
课程中我会安排很多模拟、角色扮演、专家视频,还有分组演练。我们上午讲理论,下午做实操,练习方式是“被迫”上场和同伴对练,确保每个人都能实际操作。
但熟练程度还是因人而异。比如有些人已经有十年工作经验,来学CBT就会很快上手。有些刚毕业或只有一两年经验的,刚学CBT时可能会比较生涩,还需要后续督导。
但基本的内容——CBT的架构、一场会谈怎么开展、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谈的议程与技巧——我都会在课上讲解。
我还会讲两套工具:DTR(认知失调记录表)和CCD(认知概念化图表)
这两套工具我会在三天内带着大家掌握。我的方式是“软硬兼施”:白天学习,晚上我会布置家庭作业——必须写,还要交。每天完成一套,助教会批改并给出反馈,第二天立刻更新你的进度。
反馈是关键,它能帮你及时发现问题,知道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需要调整。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概80%的学员在三天后,都能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而且都很满意。
报名请联系直面小艾
或致电189 1448 7447
下一篇:《文化觉醒者》——万花筒
上一篇:
《真相的疗愈》王学富小微教室开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