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富博士 发布时间:2025-05-29 10:06:33 字号: 大 中 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摘自
《心理学无处不在》
王学富·著
许多年来,我接待了很多焦头烂额的父母,说他们的孩子不肯上学了。我往往会先坐下来跟他们一起探讨孩子不上学的原因。但父母们常常很着急,他们不太关心原因,他们只想得到方法,尽快让孩子去正常上学。但我还是认为,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比找到应对一时的办法要重要得多。
大致说来,孩子不肯上学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说得具体一点,你的孩子不知道上学是他自己的事,他以为上学是父母的事,甚至拿上学作为条件来要挟父母。我在面谈中了解到,孩子不肯上学,父母焦急万分,孩子却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孩子会对父母说:给我买一个电脑(或者其他条件),我就上学。父母一心只想让孩子去上学,什么条件都答应,赶忙说,好好好。但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又不上学了,他又有了新的条件。我问父母:“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上学了?”回答是:“孩子太幼稚了,他以为上学是父母的事,不是自己的事。”那么我又要问了:“孩子为什么把自己的事当成了父母的事?”父母便回答不上来了。我替父母回答:因为长期以来,父母把孩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甚至求着孩子去做本属他自己的事,这就造成了孩子的幼稚,不知道上学是为了他自己的发展。
我常说,父母养育孩子,是预备他将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活得好。而孩子身上这些没有预备好的部分,就会成为他将来发展的困难。比如,把上学当成父母的事,并且以此要挟父母的孩子,可能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发展出一种有害的生活风格,使他将来也不会勤勉于自己的工作,而把老板、领导当成父母,会去要挟对方满足自己的条件。这样的话,他得到的结果大多是:你被解雇了!因为对方不是他的父母。我说这些,不是责怪孩子,这是父母不适当的养育造成的。
二、厌学的孩子往往有一个闪闪发光的过去。比如他很聪明,读小学时并不怎么努力,成绩却好,并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许多赞扬,说这孩子很聪明啊。这时,孩子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是同学眼中的明星。但到了初中或高中,他突然厌学了。这时他的父母惊呆了,不知道怎么回事。这背后也有许多的原因。原因之一是自作聪明。在读小学时(顶多到读初中时也能维持),这孩子可以靠自己的聪明轻易把学习弄好。周围人的赞扬也在他内心形成了一种观念:只要聪明,什么都可以做到。他不知道,比聪明更重要的是发展出一种踏实肯干的勤勉精神。然后他进入某一个重点初中,困难就开始出现了。到了重点高中,那困难就更大了。在他周围有许多同学,不仅聪明,而且勤奋,还早已发展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这个自作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变得惶惑不安和失落了。他过去是人见人夸的明星般的学生,现在却星光黯淡了,他受不了。
三、父母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上学也有困难。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不是在适当养育孩子,而是在过度保护孩子。他们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于是,父母就培养出一个单一学习却缺乏生活的孩子。孩子生活中的许多部分被父母代劳了。父母的过度保护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让孩子做学习之外的任何事,孩子就发展不出做事的能力。因为成绩好,他觉得自己优越于别人,把自己看得很高。但不做事却让他失掉了现实的能力,同时又看不起做普通事的人。二是限制孩子跟同伴交往的经验,导致孩子严重缺少人际经验,使孩子到了中学或迟至大学,开始出现与同伴难以相处的麻烦,而这也可能成为他不肯上学的原因。总而言之,孩子在家里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养成了他自我中心的性格;本该自己做的事又被父母代劳了,又使他缺乏实际的能力;被限制与同伴玩耍,导致孩子又不谙人际,可能言行幼稚。所有这些原因都让孩子难以被同伴接纳,会感到孤独,甚至觉得环境充满敌意。这样一来,上学的日子如同煎熬,真是度日如年。
四、厌学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些家庭文化的根源,其中如父母爱面子、保守、防御,父母关系不睦,或者表面和睦,内心有很深的隔阂和怨恨,但双方对孩子都有过度的道德要求。从这样的家庭文化里出来的孩子,在跟同学相处时会不自然,总做好人,不敢真实表达自己,在关系中容易受压抑。表面上看,他可能跟同学相处很好,但内心并不舒服,甚至对同学暗暗怀怨。结果是,他越装越难受,越来越感受不到与同学相处的乐趣,就不想上学了。
五、还有一种家庭文化的影响是,父母对孩子只有要求,却很少欣赏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本来需要得到父母的适当肯定,却得不到满足,甚至遭到太多的指责,这就在孩子内心形成被肯定需求上的空缺。这个空缺可能会强烈要求得到补偿,以至于孩子会发展出一种爱出风头的习惯。他可能会暗自发展一种别人所不具备的特长,比如,把英语学得很好,或者读了很多书,或者把某种游戏玩得很好,便引以自傲、孤芳自赏,又处处显摆,想以此赢得别人的赞赏,却因为动机太强,其行为在别人眼里太过火,甚至被视为怪异,反而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反感。这会给他造成很深的挫伤。再加上学业不振,会更加感到己不如人,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六、也有孩子在家受到父母太多呵护,父母过于体谅孩子的感受或情绪,太害怕孩子难过,跟孩子形成了一种过于柔和与混合不清的共生体关系,这样的家庭就成了孩子的温柔之乡,让孩子在情绪上长不大。在这样的家庭文化里,孩子很难在自我意识上跟父母有所分开,因此发展不出独立的自我,反而养成幼弱的自我。这种从天堂般的家庭环境里出来的孩子,走出家门后立刻就会感到难以适应,因为世界对孩子来说太坚硬了,是他那柔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的。上学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七、父母的角色也会影响他们的孩子。比如,有一个孩子从他的母亲身上承传了一种过度的好、隐忍的好,即对所有人好,独独对自己不好。他又从父亲身上袭得了一种做老大的风格。在学校里,他做了班长,但他的风格是把自己当成了老大。不仅管班上的同学,还要应酬老师的要求。他还交了班外和校外的各类朋友,就像老大对小兄弟一样,要罩住他们,试图去满足他们的一切需要。他一会儿要去跟这个朋友玩游戏,一会儿要去跟另一个朋友过生日,一会儿要去跟朋友喝咖啡,一会儿要去跟朋友进酒吧……就这样他在学业上顾不过来了,上学就成了一件让他压力太大的事。
八、厌学的背后,也有一个原因,便是缺少规则意识。这个根源也与家庭文化有关。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过于娇惯孩子,亲子之间没有适当的边界,孩子也发展不出适当的规则意识。学校和社会都是一个有规则的环境,对于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来说,处境就会变得相当困难。他或者被迫遵守规则,就会让自己累积越来越大的压力。或者他不顾规则,结果会受到一定的惩罚,也给自己造成了挫伤。很可能,他会反感老师,也难以跟同学相处,学校终于成了他难以忍受的地方。
九、孩子过去一直是被父母安排,没有自主空间,导致他的行为如同木偶。他没有自己的目标,也没有对任何科目的兴趣,他之所以上学,不过是为情势所迫,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只是被动学习,他内心的动力就越来越弱了,也就不再想上学了。
强迫症的真相
开课时间:5月31日-6月2日
授课老师:王学富博士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
咨询预约电话:025-84706081
免费热线电话:025-82220696
联系方式:189 1448 7447(微同)
网址:www.chinancc.net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广志路24号E座837-84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