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付出“情绪劳动”了吗?

浏览量:67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09 09:26:16 字号:

五一劳动节,你是在悠闲放松,还是——

被迫加班,对着老板客户强颜欢笑?
照顾家人,任劳任怨,却被熟视无睹?

和朋友小聚,却被迫做情绪稳定器?

如果这些场景让你感到心累却不知道原因,

那就要留心了,你正在进行“情绪劳动”。

1

什么是“情绪劳动”?


1983年Hochschild在她的 The Managed Heart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情绪劳动(Affective labor)”这个概念。

情绪劳动指我们为了改变或者影响他人感受和感情而做出的努力,也被称为看不见的工作(invisible work)。

这种劳动包含三个特征:

1. 表达或压抑情感:展现出某种特定情感,即便与个人内在感受不符。

Inducing or suppressing feelings: This refers to the need to display certain emotions, even if they are not genuinely felt. 

2. 保持外在形象:维护特定外表或举止来传达期望的情绪。

Sustaining an outward countenance: This involves maintaining a specific appearance and demeanor to project the desired emotion. 

3. 调动他人状态:情绪劳动的最终目标,为客户提供积极的体验。

Producing the proper state of mind in others: This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ffective labor, which is to create a positive experience for the customer. 

2

举个栗子

作为商场的销售人员,小红不得不在五一假期期间工作。

特征1. 压抑情感

尽管内心很不情愿,但小红还是压抑住了自己的负面感情,挂上了灿烂的营业笑容,哪怕是面对难缠的客人,她也保持着得体的微笑。

特征2. 保持外在形象

小红穿上工装,梳洗打扮,带上工牌,来到了自己的岗位。她在自己的销售台上装饰了一些奖状和活动照片来展示自己的专业性。

特征3. 调动他人状态

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小红热情地推销着。她尽量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位顾客。小红还在店里摆放了一束鲜花,希望它的香气可以给客人带来好心情。

在工作过程中, 小红不仅付出了体力和脑力,也付出了情绪。她抑制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塑造出专业形象,并不断用情绪感染他人。可以说,小红在情绪上的劳动甚至超过体力和脑力的劳动。

大量的体力劳动会让我们腰酸背痛,脑力劳动则会带来头晕脑涨,同样的,情绪劳动也会让我们感到“心累”。

下次在工作或生活中感到心累时,或许可以想想看是不是进行了太多情绪劳动呢?

3

我们为什么反感“情绪劳动”?

按照原本的定义,情绪劳动原本只是正常工作和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为什么比起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它让我们这么反感呢?

1. 情绪劳动常常是“隐形的劳动

工作的结果可以量化衡量,但情绪劳动却很难被量化,看见,和认可。然而,我们在情绪劳动上付出的精力却不比其它劳动少。因此,进行情绪劳动的付出远大于回报

2. 承担情绪劳动的人往往没有选择权

因为不被看见,所以情绪劳动很容易成为默认且无法逃离的劳动。很多时候人们付出情绪劳动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而是被职位或是社会期待推着走。

例如,老师, 医生,护士,等职位的人们被期待表现的“有同理心”“善良”“关照他人情绪”。而当这些标签被泛化到生活中,我们就会看见母亲要“为母则刚”,要照顾好家庭成员,男性则要保持情绪稳定,要“男儿有泪不轻弹”

这些由社会分工带来的不平等且不容拒绝的情绪劳动才是我们真正反感的。


4

情绪管理

情绪劳动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是重要的工作技能,也是社交能力。职场中的情绪劳动可以帮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缓和冲突。在家庭和生活中,情绪劳动帮我们传递情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因此,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情绪劳动,而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我们很难控制外界对于情绪劳动的认可,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劳动带来的疲惫与压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在所有场合保持情绪稳定,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本身也是一种额外的情绪劳动。

与其说管理,不如说是保护自己的情绪更为贴切。我们可以尝试为自己的情绪划定一条安全线,对即将付出的情绪加以分辨:

哪些是出于职责、不可避免的情绪劳动;

哪些是被社会标签强加的“情绪义务”;

哪些是自然的社交互动;

哪些是出于关心、传达感情的情绪互动。


减少不必要的、被动的、压迫性的情绪劳动,是对自己的尊重。而当必要的情绪劳动已经带来过重的负担时,我们也应当允许自己寻求健康的排解方式,比如向专业咨询师求助。

总而言之


我们了解“情绪劳动”,并不是为了否定所有的情感付出,而是为了更清楚地辨别。

情绪劳动也是劳动,它也会让人疲惫。

只是“心累”往往不易察觉,也难以量化形容。但它真实存在,如果一直忽视或许会成为压垮我们的稻草。


当我们看见自己为情绪劳动付出的努力,承认它所耗费的精力与情感成本,才有可能为自己争取到理解与尊重


这个五一, 关注你的情绪劳动,注意劳逸结合。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

咨询预约电话:025-84706081

联系方式:189 1448 7447

直面微信:nanjingzhimian

网址:www.chinancc.net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广志路24号E座837-840室

邮编:210023



下一篇:【陈心洁博士】 认知行为疗法课程 上一篇:《真相的疗愈》王学富小微教室开课啦